避席是古代的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古时没有椅子人们席地而坐在需要
避席,是古代的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古时没有椅子,人们席地而坐,在需要的时刻离开席子站立一边,也就是避席。《孝经》中记载了曾子在听孔子讲课的时候接到提问即避席而立的故事,颇为传诵,引为美谈。避席最初只是个别行为,后来则为人效仿,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一种礼节。魏晋时期,椅子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人们逐渐不再习惯于坐在席子上,避席之礼也就无从谈起,但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新的“避席”方式,当今通常的离座起立以表敬意的礼节也就是古代避席之礼的转化。
投刺是什么意思?
刺,指的是古时所用的一种写有姓名的简牍,相当于现在的名片,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古者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投刺也就是将写有自己名字的刺或名帖投递给想要求见的人,以期对自己事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唐代之后,投刺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习,而刺的形制也多了起来,因为主人身份的差异和传达目的的不同等都有着各自的区分,例如,位尊者(如亲王)可以使用红色的名帖,向别人传达丧事的时候要在名帖的四周卷上黑框。古代的刺或名帖都是亲笔书写的。
古人的见面礼有哪些?
见面礼,即见面时所行用的礼节。古人常用的见面礼有揖、拱和拜等。揖是古人相见的最常用的礼节,具体又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一般的同性宾客之间,行礼时推手微向上。另外还有长揖,是一种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较普通的揖程度更深一些。拱,是两手在胸前相合以表示敬意,《论语》中记载一次子路见到孔子时“拱而立”,就是行用的拱礼。拜,古人见面时最为庄重的一种礼节。早时的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指的就是焦仲卿对母亲所行的这种拜礼。后来拜则主要指跪拜,臣民在面见皇帝的时候都要行跪拜礼。
- 世界10大最致命生物你认识吗?[图]
- 教你怎么洗T恤不变形[图]
- 神心神灵之心妙远高远 效深同深等深 清泠(línɡ)清凉洞[图]
- 三月辛卯 邾娄子穿卒 夏四月秋葬邾娄庄公冬仲孙何忌及邾娄子盟[图]
- 登科记书目诗话艺术地志政典释道书下编 唐诗发展历程 李白奇特[图]
- 关云长水淹七军清末年画据《三国演义》曹仁军驻樊城被蜀大将关羽[图]
- 属乎属于,形骸形体神明精神尚书王惠曾经去看望王羲之夫人问道“[图]
- 阮瑀的儿子阮籍才思文采华美超迈而性格洒脱任性为人恬淡寡欲以庄[图]
- 其三善于用讽刺的手段、幽默的笔触去揭露黑暗、抨击邪恶尤其是针[图]
- 天宝六载诏天下有一艺旨毂下李林甫命尚书省试皆下之公应诏而退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