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乌兰察布KTV招聘网 > 乌兰察布热点资讯 > 乌兰察布励志/美文 >  如果说杨朱主要是从自身命运立论公开提出“一毛不拔”、“公身公

如果说杨朱主要是从自身命运立论公开提出“一毛不拔”、“公身公

2022-07-28 01:55:12 发布 浏览 343 次

如果说杨朱主要是从自身命运立论,公开提出“一毛不拔”、“公身公物”的叛逆观点,强调个体意识,反对传统观念,锋芒毕露,惊世骇俗;老子则在杨朱学说的基础上,高举天道,正言若反,扑朔迷离,玄妙空灵,借为圣人立言达到无为而治,在有君的前提下做无君的文章,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辩证思维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显然比杨朱学说严密精致,睿智高明。如果说老子还置身于现实社会,其思想意识还带有世俗的智慧、全身的谋略和人间的理想,具有愤世嫉俗的激情和忧国忧民的胸怀;那么庄子则是在老子理论的引导下,对现实社会更有忧患意识和恐惧心理,对人生命运的认识更为清醒理智,冷峻深刻,因此,庄子试图完全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超脱尘世,虚无混沌,遗世独立,回归自然,向往“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以求得精神世界的彻底解脱,从而,把道家理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集道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因此,老子学说上承杨朱,下启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所以,老子必定晚于杨朱,早于庄子。《孟子》以前,并无《老子》之文;《庄子》以后,典籍已经大量引用《老子》,那么《老子》就不会晚至秦汉时期,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礼记·曾子问》、《庄子》、《列子》等典籍,都曾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又说到老子对杨朱的教诲,也就是说,孔子与杨朱都曾先后师从老子,都是老子的晚辈。假如果真如此,《说苑·政理篇》所记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之称王是从惠王始(见《史记·六国年表》),而惠王元年为公元前369年,已经晚于孔子离世一百余年,其间孔子怎能问礼、杨朱怎能受教呢?难道老子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么?显然有悖于常理。

历史如此扭曲,恐怕与《老子》的论述是有关系的。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又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礼运》)孔子的大道显然与老子的大道是不同的,但是名称却相同,于是老子借此提出:“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这就把他宣扬的道、德,凌驾于儒家提倡的仁、义、礼之上。既然老子提出的道、德在先,而孔子论述的仁、义、礼在后,那么,老子自然成为早于孔子的圣人了,从而,在有意无意之间为后世道家门徒们留下想象和发挥的巨大空间。对此,顾颉刚有精辟的分析:

老子为什么会成为孔子的老师?我以为这不是讹传的谣言,乃是有计划的宣传。老子这个学派大约当时有些势力,但起得后了,总敌不过儒家。他们想,如果自己的祖师能和儒家的祖师发生了师弟的关系,至少能耸动外人的视听,争得一点学术的领导权。于是他们造出了一件故事,说孔子当年到周朝时曾向老子请教过,但他的道力不高,而且有些骄矜之气,便给老子痛骂了一顿。他知道自己的根柢差得多,羞愧得说不出话。回得家来,只有对老子仰慕赞叹。借了孔子的嘴来判定了老、孔的高下,显见他们的门徒之间也是这等比例,道家的身价就可提高。想不到他们这种宣传不但如了愿,竟至超过了预期,而使儒家承认为事实;又不但如此,而使儒家也增加了一段故事,说孔子曾向老子问过许多礼制,把老子也儒家化了。可怜的是《老子》里既有“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话,《礼记》中又有老聃答孔子问庙主、问葬礼的话,逼得他竟成了二重人格,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他们这个工作成功了,索性再进一步,使出手段来拉拢黄帝。他们把本学派里的货色尽量向黄帝身上装,结果,装得黄帝也像了老子,而后道家里以老子为“太祖高皇帝”,黄帝为“肇祖原皇帝”,其学派的开创时代乃直顶到有史之始了。至于发踪指示的杨朱,早被一脚踢开,学术系统从此弄乱。《汉书·艺文志》所列道家著作,有《黄帝四经》、《黄帝铭》等篇,注云“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这就是黄帝与老子合作的成绩,而“黄、老”一名也从此打不破了!(《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道家门徒既然让老子攀扯上了早在史初的人文之祖黄帝,从此黄、老并称,高高供起,冥冥之中不仅“发踪指示”的杨朱、而且连儒家祖师的孔子,都只能登门求教、顶礼膜拜了!如此荒唐错乱的记载,怎能相信呢?

(三)《老子》三章曰:“不尚贤,使民不争。”十九章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尚贤”是墨家主张,“圣、智、仁、义”是儒家思想,既然《老子》一概反对,其书必在孔子、墨子之后。

(四)《论语》、《墨子》、《孟子》从未提及老子,而《孟子》对杨朱却口诛笔伐,激烈地抨击和批判,认为“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杨朱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滕文公下》)。显然,孟子认为杨朱学说主张无君,大逆不道,视为洪水猛兽,必欲铲除而后快,但是,对于继承杨朱学说,进而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大骂统治者是“盗夸”的老子却不着一字,未曾提及,这绝非是孟子的疏忽大意。只能说明,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以前,老子或老子的著作尚未出现,或者虽同时而稍晚,未曾引起人们注意。

(五)《老子》的用语、句式和思想,说明《老子》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个人著作。《老子》中常用“王侯”、“侯王”、“王公”、“万乘之君”、“取天下”等战国语词,就是《老子》成书的时代标志。《老子》中的惯用句式,如“夫唯……,是以……”、“以其……,故能……”之类;《老子》前后思想的连贯一致,自称“吾”、“我”等,都能够证明《老子》是由一人撰写而成。今本有的内容稍有重复,也许是出于后人增补编纂,但是并不影响全书的思路和表达。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