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列钟、磬二架,余歌色及琴、瑟之类:指登歌所用金钟、玉磬及其他伴奏乐器。据《宋史·乐志四》,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议礼局所上亲祠登歌之制:“金钟一,在东;玉磬一,在西:俱北向。柷(zhù)一,在金钟北,稍西;敔(yǔ)一,在玉磬北,稍东。搏拊(bó fǔ)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东西相向。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一,瑟四,在金钟之南,西上;玉磬之南亦如之,东上。”钟,古代乐器,青铜制,悬挂于架上,以槌叩击发音,祭祀或宴享时用,战斗中亦用以指挥进退。大而单一的称“特钟”,十几个大小组成一套的称“编钟”。磬,古代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如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槌击奏,单一的叫“特磬”,成套的叫“编磬”。歌色,应指手执拍板歌唱者,即本书卷十“天宁节”中“第一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中的“歌板色”。色,即执色,是宋代音乐中按乐器或乐种进行分类的一种音乐组织形式,某种乐器即称“某色”,“执色乐工”即为演奏不同乐器或乐种类别的乐工。这种分类在隋唐教坊乐部中已有端倪,形成稳定制度大约是在北宋中后期。《宋史·乐志五》中说“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歌色一,笛色二,埙色三,篪色四,笙色五,……奏坐三十三,麾幡三十四”,歌色为三十四色之首,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十二》载绍兴十三年大驾卤簿仪仗,有“歌色四十八人”,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也说:“旧教坊有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琴,拨弦乐器。用桐木等制成,琴身狭长,有五根弦,后增至七根。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弦。音域较宽,音色丰富。相传是神农发明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拨弦乐器。然据前引《宋史·乐志四》,宋代亲祠登歌之制中的“琴”并非专指这种“古琴”,而是“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一”。瑟,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二十五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有执事人:主管具体事务者。此指执色乐工。
圜丘坛高三层,有七十二级台阶,最顶层的坛面方圆三丈左右。圜丘坛有四条踏道:正南面的叫午阶,东面的叫卯阶,西面的叫酉阶,北面的叫子阶。圜丘坛上陈设着两张黄色褥垫,坐北面南的神位版上写着“昊天上帝”,坐东面西的神位版上写着“太祖皇帝”。坛上只陈设两张低矮的桌案,上面陈设着各种供品。坛上有十几个登歌道士,排列着一架金钟、一架玉磬,共两架,其余歌板色以及琴、瑟之类,每种乐器只有三五位执色乐工而已。
坛前设宫架乐其:前列编钟、玉磬工,其架有如常乐方响用,增其高大。编钟形稍褊本,上下两层挂之,架两角缀以流苏。玉磬状如曲尺,系其曲尖处,亦架之,上下两层挂之。次列数架大鼓,或三或五,用木穿贯,立于架座上令。又有大钟曰景钟北,曰节鼓到。有琴而长者有,如筝而大者⑨,截竹如箫管、两头存节而横吹者⑩,有土烧成如圆弹而开窍者?,如笙而大者即,如箫而增其管者何。
其坛前设宫架乐:此处介绍北宋徽宗南郊时宫架乐的布设情况。宋代宫架乐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江所用乐器涵盖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音”之器;自乐队排列有固定不变的位置;于随月用律,十二律旋相为宫;工礼仪功能突出;古乐队中弦管乐器较周代雅乐为多,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如乐队规模庞大,庄重威严;其有乐正、乐师、歌工、运谱人等非乐队演奏人员。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建大晟府,制大晟乐,对乐器形制、乐队组成做过改造,孟元老此处所写,正是大晟雅乐在郊祀中的亮相。
工玉磬:应指神宗元祐年间(1086—1094)范镇所造编磬,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进行磨治,编入大晟乐器。南宋王应麟《玉海·乐·政和玉磬、金钟》:“(政和)六年闰正月十二日大晟府言:‘神宗命儒臣肇造玉磬,藏之乐府,久不施用。宜略加磨砻(lóng),俾与律合。并造金钟,专用于明堂,以荐在天之神。’从之。”《宋史·乐志四》也说:“八月,帝亲制《大晟乐记》,命太中大夫刘昺编修《乐书》,……又为图十二:……十曰金钟、玉磬,……”序言说:“金玉之精,禀气于乾,故堂上之乐,钟必以金,磬必以玉。《历代乐仪》曰:‘歌磬次歌钟之西,以节登歌之句。’即《周官》颂磬也。神考肇造玉磬,圣上绍述先志,而堂上之乐方备,非圣智兼全、金声而玉振之者,安能与于天道哉?其图金钟、玉磬以此。”
用常乐:指普通礼仪中所用乐曲或乐器,相对于特殊用途或专门制作的乐器而言。《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享之。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正义:“享燕之礼,自有常乐,今特云‘为赋《蓼萧》’者……非礼之常,公特命乐人以示意。”文献中亦可见“皇帝每行,皆如常乐”(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宗庙考七》)、“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等”(同上《乐考二十一》)之类用例。孟元老所记徽宗南郊亲祀所用乐器,为大晟府所制雅乐乐器,与北宋此前郊祀中所用“常乐”不同,许多细节为《宋史·乐志》等文献所不载,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