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席,是古代的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古时没有椅子,人们席地而坐,在需要的时刻离开席子站立一边,也就是避席。《孝经》中记载了曾子在听孔子讲课的时候接到提问即避席而立的故事,颇为传诵,引为美谈。避席最初只是个别行为,后来则为人效仿,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一种礼节。魏晋时期,椅子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人们逐渐不再习惯于坐在席子上,避席之礼也就无从谈起,但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新的“避席”方式,当今通常的离座起立以表敬意的礼节也就是古代避席之礼的转化。
投刺是什么意思?
刺,指的是古时所用的一种写有姓名的简牍,相当于现在的名片,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古者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投刺也就是将写有自己名字的刺或名帖投递给想要求见的人,以期对自己事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唐代之后,投刺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习,而刺的形制也多了起来,因为主人身份的差异和传达目的的不同等都有着各自的区分,例如,位尊者(如亲王)可以使用红色的名帖,向别人传达丧事的时候要在名帖的四周卷上黑框。古代的刺或名帖都是亲笔书写的。
古人的见面礼有哪些?
见面礼,即见面时所行用的礼节。古人常用的见面礼有揖、拱和拜等。揖是古人相见的最常用的礼节,具体又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一般的同性宾客之间,行礼时推手微向上。另外还有长揖,是一种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较普通的揖程度更深一些。拱,是两手在胸前相合以表示敬意,《论语》中记载一次子路见到孔子时“拱而立”,就是行用的拱礼。拜,古人见面时最为庄重的一种礼节。早时的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指的就是焦仲卿对母亲所行的这种拜礼。后来拜则主要指跪拜,臣民在面见皇帝的时候都要行跪拜礼。